新闻中心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参考-第39期

发布日期:2024.01.20 浏览量:

经济信息参考


出品:战略投资中心 编辑:王永男 王丹丹 2024年1月19日

(第 39 期)


一、政策动向

1.国务院:发布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专门文件

2.中纪委: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领域腐败

3.两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

4.水利部:2024年要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5.济南市:出台公共停车设施管理及奖补新规

二、产业咨讯

1.大数据:财政部推动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新能源:全国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乡镇申报工作

3.建筑建材:十部门发文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4.房地产:两部门发文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

5.养老服务:山东制定“1+3”政策包,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市中动态

1.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2.鞠正江调研零散棚户区改造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

四、他山之石

35号文后,城投转型成功获得新增融资的成功案例

五、专题解读

【会议解读】从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看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的重点工作

【项目申报】如何看待超长期特别国债?


一、政策动向

1.国务院:发布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专门文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见》指出要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使用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搭载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推广使用智能化人工替代设备。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银发经济产业项目。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公益型普惠型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纳入相关目录的老年产品制造企业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坚守职能定位、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银发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来源:新华社)

2.中纪委: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领域腐败

1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坚决打击以权力为依托的资本逐利行为,坚决防止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向政治领域渗透;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清理风险隐患。(来源:新华社)

3.两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

1月5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支持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以及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来源:中国政府网)

4.水利部:2024年要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1月11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4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之年,要扎实有效做好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建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水利基础。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水利帮扶。(来源:参考消息)

5.济南市:出台公共停车设施管理及奖补新规

近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印发了《济南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济南市公共停车设施资金奖补实施细则》,从审批、建设、奖补等环节发力,加快补齐城市停车供给短板。细则明确,公共停车设施区分不同情况依照相关程序进行建设工程管理,符合规范的新建公共地下停车库每泊位最高奖2万元。(来源:济南日报)

二、产业咨讯

1.大数据:财政部推动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1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以及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通过加强和规范公共数据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应用机制,促进公共数据资产高质量供给,有效释放公共数据价值,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来源:财政部网站)

2.新能源:全国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乡镇申报工作

1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根据《通知》,示范县范围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等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示范乡镇范围包括乡(民族乡)、镇等乡级行政区(不含街道和县辖区)。力争到2025年底,示范县乡因地制宜建成布局合理、快慢结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推动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的基本要求。(来源:中国能源报)

3.建筑建材:十部门发文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国绿色建材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2024—2026年年均增长10%以上。总计培育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建设50项以上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政府采购政策实施城市不少于100个,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达到12000张,绿色建材引领建材高质量发展、保障建筑品质提升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30年,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内“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的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来源:工信微报)

4.房地产:两部门发文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来源:中国建设报)

5.养老服务:山东制定“1+3”政策包,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山东省发布《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办法》为主的“1+3”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省财政将细化完善省级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政策和实施意见,优化支出结构,及时、足额安排养老服务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大众日报)

三、市中动态

1.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1月17日上午,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济南大厦礼堂隆重开幕。来自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238名代表出席会议。代区长孟庆顺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孟庆顺在报告中指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按照“二次创业”要求,以活力品质强区建设为目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深入实施中央活力区、中央商埠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守牢“一排底线”,深化提升、狠抓落实,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孟庆顺强调,实现今年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在激发经济活力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在提升发展动能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在推动业态提质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实施项目深化行动,在增强后劲支撑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引领品质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在推动全域融合上实现新突破;七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在厚植生态底色上实现新突破;八是实施社会治理行动,在提高治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九是实施民生服务行动,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来源:市中头条)

2.鞠正江调研零散棚户区改造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

1月16日下午,区委书记鞠正江到杆石桥街道调研零散棚户区改造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实地察看有关地块,详细了解房屋、土地使用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鞠正江强调,做好零散棚户区升级改造和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是挖掘存量资源、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途径。相关街道和部门单位要切实摸清底数、分类精准施策,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科学制定改造提升方案,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加快优质项目落地,有效破解土地资源紧缺和土地资源闲置的矛盾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市中头条)

四、他山之石

35号文后,城投转型成功获得新增融资的成功案例

2023年10月20日,新乡国资集团首只20亿元私募公司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簿记发行。本次首期发行金额为5亿元,发行期限2+1年,发行利率为3.66%,全场认购倍数3.2。本期债券发行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创近5年来河南省地市级同品种同期限发行利率最低、2023年以来华中地区地市级同品种同期限发行利率最低。这也是35号文之后城投新增发债融资的案例。河南新乡如何通过城投重组新设,完成转型,规避平台和隐债认定,实现新增融资?

新乡国资集团于2021年11月10日注册成立,是新乡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市县资源,着力打造的与金融市场高效对接的千亿级国有资本运营主体。

新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自整合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产业化转型,初现转型效应。本次成功发行充分体现了市场投资人对新乡国资集团深化转型发展思路、布局的认可,以及新乡市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截至2023年6月底,新乡国资集团资产规模达1273亿元,实缴注册资本200亿元,年收入突破155亿元,缴纳税款4亿元。初步破解了项目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为新乡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1.小、散、弱,城投转型迫在眉睫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毗邻省会。2021年,新乡国资集团整合成立前,全市GDP合计3232亿元,GDP增速6.6%,居全省第六位。然而,与经济逆势而上、晋位升级的良好态势相比,全市国企小而散、评级低、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滞后性问题凸显,市管国企、县级国企、局属企业及其他各类参控股国有企业总数多达1500余家。

在经营定位上,市县国企功能定位重叠、资产管理低效,承接公益类项目较多,局属企业包袱较重、运营效益不佳、人才储备不足、人岗不匹配情况严重,企业行政化管理现象突出,遗留问题复杂;

在项目投融资上,全市主体信用AA+级国企仅有1家、AA级仅有3家。

低层级县区国企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投资能力弱,几乎不具备产业转型的条件。

市县国企间频繁采用增信、转贷、过桥等方式,债务风险极易相互传导。

这些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同质化高、互补性差、经济联系少、要素资源流动性低,无法与有实力的央企、国企合作,不能有效聚集资源保障高品质项目落地,难以承担引领全市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转型迫在眉睫。

2.强整合、强治理、强信用,转型目标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新乡国资集团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乡市财政局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伊始便按照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要求,强化资产整合管理、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精细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能力。

一是资源整合方面,对全域600余家国资国企进行筛选,通过合并重组整合成为一级子公司36家,二级子公司近400家,全领域、多行业、产业特点突出的国有资本运营集团。

全市形成了两大市属国企(新乡国资集团、新乡投资集团)、多个专业化子公司的“2+N”模式。

根据《新乡市“十四五”国资国企发展规划》,对新乡国资集团、新乡投资集团的业务发展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新乡国资集团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主要围绕新乡市“542”产业布局,对注入各类资产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按照产业属性区分业务板块,从融资端向投资端、产业端转型发力,利用自身资本优势,引导新乡全域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新乡投资集团则更多承担新乡市域内城市综合服务商的角色,重点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土地储备、保障房建设、城市市政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了差异化、互补化发展,促进了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了“1+1>2”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是公司治理方面,构建企业现代法人治理体系,搭建“总部控全局、二级板块管资产、三级单元管经营”的管理架构,制定核心子公司、县区子公司、协同子公司3类管控清单,形成“一级强、二级专、三级活”的梯次治理体系。

对核心子公司进行全面实质控制,对区县子公司的投资、融资、对外担保权限统一上收,通过上线统一财务软件实行财务监督及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把控好投资、融资、财务三条红线,同时定期对子公司开展经营业绩考核。

新乡国资集团构建完善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将人才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占比达70%以上,中层干部岗位流动比例超30%。公开招录、选聘职业经理人、专业人才近140人,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多能少的市场化机制。

三是市县联动方面,按照“市级统筹、市县联动、平台支撑、资源聚集、项目引导”的原则,坚持“引领、推动、协同、共赢”的工作思路,在项目联动及产业发展上,通过市县合作、区域联动实现发展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打造“整合县域资源—做大市级平台—反哺县域发展”的闭环模式,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1:“四方两园”模式:“四方两园”中的“四方”分别是新乡国资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北大荒集团、辉县市。

这“四方”集中力量与资源在辉县市打造“两园”,即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原农谷智慧农业示范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这种合作模式全面激发了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实现农民、集体、大户、央企四方共赢。

案例2:“长封飞地产业园”模式:即“长垣总部+封丘基地+新乡国资集团建设”“长垣研发+封丘制造”的产业合作模式。调动长垣市卫材、机械制造等民营经济动能,结合封丘县人力、土地等方面优势,打破地域关系,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跨主体配置,促进“两地三方”合作共赢。该模式通过跨行政区域统筹产业协同发展,充分挖掘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红利,实现产业融合、资本融合、要素融合、人口融合、文化融合,是产业带动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尝试,是新乡市县两级落实省委“两个确保”的有益探索。

四是信用体系方面,搭建“1+2+6”“雁阵”信用体系,建立债务偿还管控机制。

集团本部成立不到1年即获得主体信用AAA评级,实现5家子公司AA评级。持续对下属二级公司进行培育、辅导,推动信用初评和级别提升,逐步实现2—3家AA+、5—6家AA评级突破,形成多点支撑、多元渠道、风险可控的多层次融资结构,匹配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五是产业发展方面,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要求,针对业务同质、资源分散问题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根据企业属性及发展方向下设城市发展、金融控股、乡村振兴、交通水利、数智科技、医药化工、文化旅游、矿产建材等8大业务板块,在项目推动上坚持闭环管理、自求平衡原则,为新乡国资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收益来源。

截至2023年6月末,新乡国资集团收入主要来自医药化工产业板块,占比近半,其次为区县国企的存量基建业务,占比约1/5,未来各产业板块逐步成熟,将进一步优化整体收入结构,多元化均衡发展各业务板块。

3.金融+资本,转型效应初显

2022年,新乡市GDP合计3464亿元,增速5.3%,居全省第一。新乡国资集团的成立,有效扭转了本地国企信用评级低、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丰富融资渠道,有效连接资本市场,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公共基础性产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大平台上重组整合和优化配置。

一是丰富多元融资渠道,通过建立“雁阵”信用体系,形成多点支持、多种产品、风险可控的多层次融资结构。新乡国资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注册20亿元私募债券,并实现首期债券圆满发行,融资成本相比整合前降低约40%;先后与17家银行省级分行达成战略合作,获批集团授信520亿元;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授信1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

二是积极开拓投融资模式,以BOT+EPC模式引入央、国企合作,带动项目投资超千亿元,实施“四大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推进“两路一桥”的高速项目落地;打造智慧农服“河南样板”,建设中原农谷“数智大脑”创新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经营模式,推动灌排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和社会化推广。

三是坚持基金撬动,布局产业发展,变LP为GP,完成首只基金备案,参设基金12只,规模85亿元,投资项目44个,放大社会资本超3倍。联合省豫资集团、新乡经开区投资集团,省市区三级联动,发起成立郑洛新自主创新基金新乡子基金,主要投资于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纺织服装、智能制造、轻型装备、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等河南省十大新兴产业等方向,全面支持全市和新乡经开区2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合新乡高新区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河南省战新氢能产业基金,布局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重点环节。

4.挖渠引水,实现转型升级

新乡国资集团坚持毫不动摇地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坚持把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本期债券募集的大部分资金将投入产业板块中补充业务营运资金,因时因地制宜,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投入医药化工领域,提升核心动能;不断扩大矿产建材产业投资,筑牢收入基本盘;提前布局数智科技方向,培育全新增长极;持续聚焦文旅消费事业,打造品牌输出模式。新乡国资集团将以产业发展为根基,依托规模集群效应,筑巢引凤,放大区域资源禀赋及产业优势,加速升级转型。

5.打造十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城、融全域经营

未来,新乡国资集团将充分利用境内债券市场,持续保持与各监管部门的良好沟通,探索多元渠道、丰富发行品种,不断推动综合融资成本压降,为新乡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国企力量。力争到“十四五”末,新乡国资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元、净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进入河南省地市级国有主体前列,培育上市公司2至3家,打造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资产充实、管控有序、业务布局清晰的全域国资经营发展格局。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乡国资集团紧盯全年目标,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开创新乡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新局面,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助力新乡做出更大贡献。(来源:城望集团)

五、专题解读

【会议解读】从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看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的重点工作

2024年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总结2023年国资国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

两次会议相隔不久,认真研读会议通稿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相关文件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我们理解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很有启发。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年。2023年8月份以后各地已经启动了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的编制。今年是方案实施的关键一年,显然需要真抓实干、落地见效。

地方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个性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第一,地方国有企业虽然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同属于国有企业,都是国家所有,但地方国有企业由地方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地方人民政府又可以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他部门、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显然,地方国有企业分属不同的出资人代表及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必然不可能简单复制、一刀切推进。

第二,地方国有企业相对而言产业资源、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相对不足,有些与地方债务深度捆绑,面临着严重的债务、房地产、融资、业务发展等挑战,对政策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大量的平台类公司,存在着债务风险大、融资压力大、业务空心化、发展输血化等问题,有些忙于化债生存,无暇顾及改革发展。

显然,各地国有企业政企关系、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简单提高质量发展的口号没有实际效果,需要各地政府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制定、实施本地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让地方国有企业突破困境,走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合对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精神的解读,我们可以探寻地方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1.地方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六个必须”

地方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该如何落实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新使命新定位?如何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答案就是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六个必须”。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统领全部工作。

国有企业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结合202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公司法》加快公司治理体系的优化调整:

一是修订《公司章程》,将党组织的法定地位通过《公司章程》的方式明确下来,同时依法调整修改不符合新修订《公司法》的内容和条款。

二是优化调整公司治理主体的构成及职权。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决定董事会、监事会是否设立,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如何设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设立等。同时,优化治理主体尤其是经理层的职权,建立明确的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办法。

三是对集团公司对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按照新修订《公司法》的要求优化外派董事、监事、财务负责人的资格条件、选聘程序、激励考核、工作评估等制度,推动控股、参股公司调整优化股东权益保护、股权转让等方面的条款。

第二,必须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总目标不动摇,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地方国有企业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与中央企业一样都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不动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方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需要三个集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很多地方平台公司来说,要将三个集中和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从单一的融资平台公司向现代化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从单一融资功能向综合性的产融结合平台转型。

二是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要加快从资源垄断型、数量堆砌型发展模式向效益效率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优化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增强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必须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功能导向,推动国有企业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战略意识和功能导向要求地方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要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风险可控的发展。因此,要强化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地方国有企业以业务单元为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快市场拓展、强化精益管理,努力降本增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经济支撑。

第二,地方国有企业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现三个属性的有机统一。地方国有企业要切实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围绕城市和民生要积极布局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围绕经济和产业要加强产业招商、产业投资、产业服务等功能,算小账也算大账,成为区域发展的坚强保障。

第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一个关键领域。但对地方国有企业来说,如果不是国有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这块也不能简单模仿,照抄照搬。

一是国有科技型企业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创新科技研发管理机制和激励体系,引进培养优秀技术人才。

二是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做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这一点对很多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园区运营类国有企业来说更为现实。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基于地方的战略新兴产业,以园区为载体,提供孵化器、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创服务。

第五,必须立足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体经济是根本,不能脱实入虚,要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是地方国有企业的立足点。尤其是平台公司,更应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体现战略价值、实现自身转型。

一是实体化、市场化。地方国有企业很多是平台类公司,产业类企业数量少。对于地方国有企业来说,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抓住实体化转型、市场化发展的战略空间,结合区域的特色产业与资源禀赋,以孵化、并购等方式拓展实体业务,寻找战略增长点。

二是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产业投资运营商。地方国有企业一方面自身实现实体化业务经营,另一方面则通过产业招商、产业投资、产业服务等体系打造,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自身成为产业链运营服务商和产业生态引领者。

第六,必须聚焦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功能性问题,乘势而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地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功能性问题,激发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地方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抓重点、找关键。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能面面俱到,撒胡椒面的做法注定没有效果。因此,地方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找到阻碍发展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目标要聚焦,措施要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一地一策、一企一策。

二是抓落实、抓结果。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管好进度、抓好结果,建立诊断、责任、执行、评价和保障体系,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确保落实到位。

2.地方国有企业2024年重点工作的“七个强化”

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的重点工作是什么?通过对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精神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七个工作重点:

第一,要强化价值创造,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树立价值创造的鲜明导向,引导企业把发展的重心切实转换到价值创造和内涵型增长上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模式转变上有很大挑战。传统的粗放式、数量型、短期效益型发展方式要转型为质量效益效率型发展模式,很多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平台公司道阻且长。

一是要在质量效益效率上下功夫。中央企业2024年的经营目标体系是“一利五率”,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地方国有企业要切实提质增效,提高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费用率,对中央企业的“一利五率”可以参考,但千万不要照搬,尤其是功能类地方国有企业要慎重。各地政府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集团公司要结合实际量体裁衣,制定本区域的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体系。

二是要在业务模式上下功夫。转变发展模式,核心是要打造一流的业务体系和业务经营能力。因此,调整业务结构,明确各业务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发展目标、关键措施,推动各业务单元自主经营、市场化发展,强化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从市场获得收入,为投资人创造回报、为国家贡献税收、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员工增加收入,体现多元化价值,这是地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增强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要强化落地见效,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功能性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任务落地见效完善改革推进机制,优化改革进度跟踪和评价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要抓住功能性改革与体制机制改革两条线,一方面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主业经营,另一方面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一是要产融结合,以资本助推实体产业。要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强化与央企、优秀地方国企、优秀民营企业等多层次的资本合作,打造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加快培育、拓展产业投资、产业基金、股权管理、金融、类金融业务的参股、控股与经营,打造有竞争力的国有资本业务板块。

二是要推动资本证券化。加快现有存量资产的盘活,通过基础设施REITs、创业投资、IPO、借壳上市等方式推进资本证券化工作,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打造上市公司平台,并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提高资源整合与业务支撑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明确战略目标,优化组织架构,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职位职级体系与职业通道,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建立覆盖企业经营、关键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流程,健全内控、风控体系。

四是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建立集团化薪酬管理体系,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关键人才激励机制,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加快构建“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政策规范实施。

第三,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定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科技人员更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加快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地方国有企业在技术攻关、创新支撑、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除了在“六个必须”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建议外,还应注意两点:

一是科研队伍的培养。要明确科研人员的职位序列和任职资格体系,明确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和晋升资格要求,明确科研人员的引进、培养、使用等制度,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二是激励机制的改革。优化调整科研人员的薪酬结构、按市场化、对标要求调整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具备条件的国有科技型企业按4号文、54号文要求加快制定实施符合本企业发展要求的科研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方案,并探索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上的专项奖励办法。

第四,要强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企业进一步聚焦主业实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更好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地方国有企业的主业方向。围绕主业进行业务的有序调整和战略布局,建设一流的业务板块,这是地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地方国有企业推动传统业务提质升级。加快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围绕双碳目标加快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加大在环保、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投资,培育新业务,布局未来业务。

二是转变业务经营方式。地方国有企业按照业务的功能划分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对于市场化业务可以采取经营权委托、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经营。

第五,要强化国资监管,切实加强国资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系统性,加强国资国企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国资监管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是地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资监管的方向、模式、手段直接决定了国企改革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国企改革的空间能否转化为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

一是推动政企分开和新型政企关系上起作用。国资监管一方面要落实监管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政企分开,整合国有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注入地方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

二是推动授权经营机制落实到位。国资监管要吃透政策要求,根据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做好经营权限下沉,建立清晰的权责界面,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

第六,要强化风险防控,指导企业持续做好重大风险评估监测和及时处置,突出抓好债务风险处置,严控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

风险管理是地方国有企业的重要工作,必须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尤其是当前地方国有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金融环境更为复杂,在风险防控上更要强化。

一是做好债务管理,尤其是化债工作。要严格执行化债方案,推动化债、融资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切实降本增效,大力拓展新业务、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债务有效接续,不出现重大债务违约问题。

二是加快内控风控体系建设。结合新修订《公司法》对内控风控体系建设的要求,明确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等在内控风控工作中的定位、职责,加快建立、优化内控风控体系,提高风控水平。

第七,要强化政治引领,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站位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开展工作,持续夯实党建基层基础,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毫不松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国有企业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切实提升企业党建质量,推进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将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有效联动,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加强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完善干部选拔、使用、激励、考核机制,为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来源:昊朴咨询)

【项目申报】如何看待超长期特别国债?

(一)主要事件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及多地县区政府公开新闻显示:近期地方正谋划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支持方向为地下管廊、进城农民工保障房、教育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养老设施和养老产业等领域。

(二)超长期国债和特别国债

1.超长期国债:“超长期债券”一般指10年期以上的债券,而在国债市场主要为30年和50年期,其中目前我国发行规模较大的为30年期超长国债。

(1)发行方式:目前我国10年期以下的国债长期实行关键期限定期发行制度,而超长期国债则由财政部根据经济和市场情况择机发行。

经济信息参考-第39期(图1) 

(2)规模和交易量:从2016年开始,为了建全合理的超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财政部开始增加30年期国债的发行次数,超长期国债的规模、流动性逐年上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持续提升。但自2019年开始超长期国债与专项债发行额此消彼长。

2.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指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特别国债与普通国债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资金用途:特别国债具有明确特定用途,其资金需专款专用;而普通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2)预算管理:特别国债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不计入财政赤字,但需纳入国债余额限额进行管理。

(3)发行流程:新发特别国债仅需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并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在发行流程上审批简易、灵活快捷。

3.超长特别国债:从之前发行的特别国债来看,其债券发行期限普遍为10年期国债,而本次是超长期国债。从政策意图上来看,发行超长特别国债有替代专项债、中央加杠杆的长期趋势。从一季度各省目前公布的新增债券发行计划来看,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其中不乏大多数地方的申报项目难以满足专项债的预期收益要求。而超长国债在项目审批和发行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长期综合社会回报率。相较于普通国债,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的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解决经济发展和地方债务的不平衡。

(三)超长特别国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1.发行方式:我国上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在1998年,但当时主要用于定向补充四大行资本金,其最终是由中央银行承接,对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小。而2007年及2020年特别国债采取公开市场发行,对流动性和资金利率水平有一定影响,如表2所示。我们认为鉴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已较为完善,且去年以来对于融资平台的紧约束,当前部分机构处于缺资产状态,长久期的国债大概率采取公开发行的方式。

2.总债券发行量:对于流动性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全年新增政府债券的发行量,我们在财政年度策略报告中对于2024年的预测是:3.5%的赤字率和4万亿的新增专项债额度,不考虑特别国债因素下24年新增政府债额度合计8.6万亿,而2023年考虑到特殊再融资和万亿国债新增额为9.8万亿,也就是说在今年财政增量债务规模不超过1.2万亿,理论上资金压力便不会大于去年。

3.发行节奏:如果债券发行工作能够尽早开始,并在年内平滑发行,将有别于去年集中在下半年发行给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冲击。

(四)超长特别国债对于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影响

1.政策意图:发行超长特别国债有替代专项债、中央加杠杆的长期趋势。从一季度各省目前公布的新增债券发行计划来看,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其中不乏大多数地方的申报项目难以满足专项债的预期收益要求。而超长国债在项目审批和发行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长期综合社会回报率。目前来看,近年来发行的大部分地方专项债中超长期占比也逐年上升,且在发行资金利率方面,较国债的融资成本还是相对较高。在政府投资整体收益率降低的趋势下,通过国债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压力无疑是政策的“更优解”。

经济信息参考-第39期(图2) 

2.对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影响:

(1)参照之前历次新增国债的发行,在货币政策的配合之下,对于经济或能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在过去三次特别国债发行时期,股市均呈现了积极表现,包括去年新增万亿国债时资本市场也有正面反馈,如下图所示。

经济信息参考-第39期(图3) 

(2)从长期来看能否持续改善经济基本面,还需要观察总体发行规模以及政策的持续性。对于当前经济的复苏而言,或需要一个不低的总发行规模、政策的持续投资期以及平缓的发行节奏。(来源:中国银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