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参考-第37期

发布日期:2023.12.23 浏览量:

经济信息参考


出品:战略投资中心 编辑:王永男 王丹丹 2023年12月22日

(第 37 期)


一、政策动向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3.国务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4.国资委:严禁央企开展各类虚假贸易业务

5.山东省: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咨讯

1.数字经济:七部门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2.大数据:发改委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3.房地产: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保障“两类群体”

4.卫星通信:各地加速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5.高端装备:山东推动核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入选首批绿色低碳先行先试省级试点

2.2023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举办

四、他山之石

推动土地财政向公共资源财政的转型发展

五、专题解读

【中央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专项债申报】2023年山东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分析报告

一、政策动向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进行了展望,为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了部署。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来源:新华社)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12月1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领导人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来源:新华社)

3.国务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8条工作措施。一是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二是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三是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四是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加强协同配合和督促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来源:中国网)

4.国资委:严禁央企开展各类虚假贸易业务

近日,《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3]74号)正式发布。严禁各类虚假贸易业务的开展,提出“十不准”的详细内容。并三令五申如企业再发生虚假贸易,则涉及企业就地免职,免职后再查。国资委继续紧盯屡禁不止的“牛皮癣”问题,对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并强调要持续深化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来源:国资委网站)

5.山东省: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鼓励指导各市、县(市、区)依法合规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省市重大项目、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及投资规模大、效益好、资产优的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申请专项债券。加大专项债券项目推介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推动REITs省内落地实践。探索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加快盘活高速公路等优质资产,拓宽项目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中央基建投资专项支持,盘活资金用于新建项目。(来源:济企通)

二、产业咨讯

1.数字经济:七部门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指导意见》提出八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技术标准引导;三是丰富视听内容供给;四是升级网络基础设施;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六是提升安全规范水平;七是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八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来源:工信部网站)

2.大数据:发改委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来源:财联社)

3.房地产: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保障“两类群体”

近日,住建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性住房,其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盖其他群体。(来源:新华社)

4.卫星通信:各地加速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全球覆盖,是星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轨星座是未来的建设重点。NGSO轨道和频率资源紧张,采取“先登先占”原则,全球星座计划数量庞大,Starlink星座建设进度一骑绝尘,我国“占频保轨”任务艰巨,建设卫星互联网刻不容缓。我国具备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但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成本上与Starlink有巨大差距,随着国家政策频出,各地卫星互联网产业进程不断推进,推动产业降本增效。(来源:工信部网站)

5.高端装备:山东推动核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6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山东省推动核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瞄准提升核电装备产业规模实力出台八项措施,加快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按照《措施》,依托核电开发、“链主”等龙头骨干企业,山东将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空白断点,精准引进一批“填空型”企业和“补充型”项目入链进群;突出招大引强、前沿高端,争取在引进头部企业和关键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新引进的核电装备项目,由项目所在地设区市政府牵头,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对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大设备奖补、金融信贷等支持;对符合集约节约用地要求的新建或技术改造核电装备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来源:山东工信)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入选首批绿色低碳先行先试省级试点

近日,首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正式公布,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综合性区域试点,市中区推荐的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入选企业试点。近年来,市中区抢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围绕“二次创业”发展大局,聚力项目管理、产业转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来源:市中头条)

2.2023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举办

12月14日,2023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举办。大会以“跨界·融合·协同”为主题,旨在搭建能源互联网产业政企研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汇集行业智慧、凝聚发展共识,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还以市中区及济南市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为主线,举办了重点企业主题展览,充分展示能源互联网行业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产品,推广重点企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成果,深化交流互鉴,促进合作共赢。

会后,市中区委书记鞠正江在山东大厦分别会见了中国能建数字科技集团、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以及深圳市禾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浩鲸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360科技集团、帆软软件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代表,听取企业发展情况和合作情况介绍,围绕共同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持续深化政企合作等方面深入沟通交流。(来源:市中头条)

四、他山之石

推动土地财政向公共资源财政的转型发展

长期以来,土地财政都是地方政府最为重要的融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放慢和房地产市场景气结束,地方政府土地收益明显收缩,越来越难以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需要。未来,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公共资源生财道路。

1.土地财政对未来发展的支撑能力降低

土地财政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民生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和房价过快上涨,导致社会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大量向房地产转移,致使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减弱、根基动摇。地价和房价过快上升导致一些城市的资本和人口外流,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土地财政推高了城市地价和房价,抑制了消费升级。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财政收益和融资支撑,加速了城镇规模扩张步伐,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性开发。

地方政府债务和地价、房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引致地价和房价上涨,地方政府更容易通过土地抵押举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会提升,可能导致债务规模的持续升高;而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又会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持续推高地价和房价上涨。上述循环关系能否存续,最终寄托于地价与房价是否能够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新增城镇人口数持续下降,疫情之后人们收入减少、负债增加、刚性需求萎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土地财政已经无法像过去20年一样,为高质量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2.政府投融资需要寻找更多公共资源支撑

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中,土地财政发挥着引擎和动力的作用,这是因为土地增值收益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同时,土地还具有抵押贷款融资功能,能够加倍提升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土地财政实际上是把土地这种公共资源的未来价值变现的结果,那么,类似于土地这样的公共资源及其利用方式还有很多,这些公共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新的依靠,弥补土地财政趋势性收缩带来的缺口。

3.土地税收短期内难以成为主要财源

发达国家土地财政收益大都经历了由出售(出租)收入为主转为税收为主的过程。现在房产税以及与土地开发与建设有关的专项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资本支出的重要来源。我国近期大规模征收房产税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一改革(仍然是土地财政的范畴)的未来推进仍将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融资来源。

通过优势企业的培育扩大股权财政规模。股权财政是地方政府在逐步减少对房地产依赖的同时,促进新兴的产业发展,通过成立政府性引导基金扶持当地产业,或者由城投公司增加股权投资孵化培育企业,从而拓宽未来稳定收入渠道。合肥模式、深圳模式、常州模式的成功,让人认为股权财政可以接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主要资金来源。股权财政确实是新时期地方政府参与经济的新方式,也是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但是,当前,地方政府股权投资的专业性不足,容易助推新兴产业的盲目投资;政府股权投资存在与民争利的情况,产生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而且大部分政府引导基金只投成熟期项目,并没有达到引导结构升级的目标。总体来讲,股权财政难以对当地财力形成全面支撑。

提升公共数据的资产价值和投融资空间。所谓数据财政就是地方政府利用自己公共数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获得的收益及其利用这些收益进行的公共投融资活动。目前,温州等一些地方开始推进数据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尝试,也带动了数字资产质押融资等一些金融领域的应用。包括杭州、青岛、北京等城市都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授权和经营模式。湖南省衡阳市政府提出将数据和智慧城市特许经营权以超过18亿元的拍卖底价公开进行拍卖。但是,数字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数据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应用存在政策的约束,数据的安全和确权等问题难以破解,数据资产化存在一定困难,地方政府的大量投资短期难以获得回报。

拓展更多领域的资源补偿项目融资模式。资源补偿项目融资(RCP)是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协议,授权项目公司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政府给项目公司提供一定的资源进行建设和经营,以捆绑的方式提高项目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确保项目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该“资源”不仅指土地、旅游、矿产等实物资源,还包括物业、广告、餐饮等经营资源,还有声誉等无形潜在收益。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现金流,补偿主体项目财务上的缺口;通过提高知名度、潜在收益等非货币形式,为社会资本增加收益提供支持;通过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和土地综合开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以经营的方式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期已经过去,保障城市运转成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要确保城市建设有投入、有产出,更能有回报,进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有效运用公共资源,通过规划手段,依托市场主体,对城市资产进行集合、重组与高效运营。要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区块价值,实现项目整体盈利。发展跨区域平衡、多项目捆绑平衡、近期远期平衡、建设运营平衡模式,统筹片区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益。做好开发建设和产业导入相结合,引入优质产业,促进活化利用,在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中打造“微利可持续”商业模式,提供“全链条”和“全周期”功能服务。

通过政策和体制松绑拓宽城市建设的新路径。降低新供应土地的容积率,取消城市远郊土地容积率限制,开发更丰富的居住产品,提高生活舒适度和品质。推进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中心城区旧房改造以及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利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实施TOD、SOD、EOD等开发导向项目,开辟土地收益新途径。探索新市民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异地直接流转制度,促进产业和人口、资源和要素向国家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集聚。促进城乡融合和资本双向流动,逐步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和商品住宅;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允许农村宅基地部分转让给城镇居民,实现农村居民出宅基地,城镇居民出资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五、专题解读

【中央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三年前,在一场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12月11日至12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当前的经济形势怎么看?明年的经济工作怎么干?如何驾驭好中国经济的大船?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看形势:“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展望中国经济大船明年的航向,离不开“经济恢复”这个大背景。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重要判断:“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月6日,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有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今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是“不利因素”。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这是“有利条件”。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感慨:“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立足当前形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信心”,号召全党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定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鲜明“定调”。

工作总基调,依然是“稳中求进”。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经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之后,“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表述格外醒目。对比过去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定调,明年中国经济工作在“稳”的基础上,无论是“进”还是“立”,都更强调主动作为、积极有为,“进”的底色更浓。

可以从三个维度把握“进”。

这是科技含量更高的“进”。此次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科技自立自强”在总体要求中提及尚属首次。与之呼应,在这次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工作当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此可见科技自立自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的分量。

这是宏观政策协同联动的“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也写入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会议还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从这些部署不难看出,明年的宏观政策更注重针对性、有效性、一致性。“有形的手”将精准发力、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致力于打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这也是注重辩证统筹的“进”。理解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关键是把握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关系。“稳”是“进”的基础和前提,更注重量的积累。“进”是“稳”的动力和方向,更注重质的提升。总书记曾说,“‘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他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先立后破”,也需要辩证统筹,把握好先后顺序。总书记曾作过一个形象的诠释:“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3.划重点:这些部署事关国家大计

从“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五个必须”

²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²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²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²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²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会上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哪些是重点,如何抓关键?这次会议从9个方面作出部署

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

²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²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²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²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²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²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²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²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²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有些关键词尤其值得关注。

“新质生产力”,这一词语不仅入选今年十大流行语,也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关键词。今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它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改革”,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高频词,在新闻稿中出现了15次。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发各方期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三大工程”,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三大工程”,指的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是中央在建设领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三大工程”。有评论认为,“三大工程”有利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4.暖人心:这些举措彰显民生温度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说的这段话,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次会议提出的多项政策措施,都带着暖暖的民生温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鼓励民营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上个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落实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总书记始终关注着优化营商环境这件大事。上个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总书记说,“推出更多‘暖心’举措,优化外国人来华和停居留政策,着力打通大家在华使用金融、医疗、互联网支付等服务的堵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经济工作经世济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很重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三农”工作时提出,要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在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方面,这次会议指出,要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

这次会议围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点部署,强调要“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从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到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到发展银发经济,一项项举措温暖人心。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部署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会上的这一段话,传递了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来源:央视新闻)

【专项债申报】2023年山东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分析报告

山东省截至2023年9月累计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3674.0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2556.00亿元。新增专项债投向领域以棚改、交通水利及市政产业园区发展领域为主,期限以中长期为主。此外,山东省发行的项目收益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占比相对较低,仍需进一步合理推进资本金应用以放大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果。

1.发行规模有所缩小,期限以7、10、20、30年为主,投向以基建领域为主

自2017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品种的通知》以来,山东省项目收益专项债发行数量和规模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9月底,山东省新增项目收益专项债规模为2556.00亿元,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聚焦民生领域投资。从债券期限看,山东省新增项目收益专项债以7年、10年、20年、30年为主,其中7年期占比最大,达到17.50%。2023年1-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2022年1-9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的97.52%,新增专项债券规模有所缩小。

经济信息参考-第37期(图1)

图1 2023年1-9月山东省新增专项债发行期限结构

2.募投领域向基建倾斜,项目偿债保障有待加强

2023年1-9月,山东省共发行新增项目收益专项债券1917支。具体来看,投向较为集中,其中棚改、交通水利及市政产业园区发展领域的募集资金占比分别为13.27%和86.73%。从项目行政层级看,山东省专项债项目以区县级和地市级为主,分别占64.46%和32.88%。

 经济信息参考-第37期(图2)

图2 2023年1-9月山东新增项目收益专项债券募投领域分布

3.偿债能力分析

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在全国位居前列,且近年来政府债务余额增长很快,其中专项债占比超过六成,2024年预计仍保留一定规模。山东省财政实力较强,2022年负债率为26.98%,债务率为138.21%,较上年有所抬升,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山东省整体债务压力不大,债务风险可控。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较快,债务余额处于较高水平,融资空间相对较小。

山东省财政实力较强,但财政自给能力一般,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下降。2022年,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7104.04亿元,较2021年下降2.5%,有小幅度下降。2022年山东省政府性基金收人为6080.41亿元,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23.8%,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影响了地方财政实力。

4.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从城投企业看,2023年1-10月,山东省多地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2022年全年。部分地市主要从争取金融资源支持、加强债务总量管控、盘活存量资产等方面进行防风险。山东省已发行了282亿的特殊再融资政府债券,“一揽子化债方案”持续推进。

(1)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和AA+为主

截至2023年8月末,山东省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271家,其中省级城投企业5家、地级市级城投企业99家、区县级城投企业167家。从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看,青岛市及潍坊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较多,分别为59家及48家;其次,潍坊市、济宁市、济南市、威海市发债城投企业超15家;其他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在15家以下。从级别分布看,最新主体级别为AAA的城投企业共21家,其中省本级和济南各5家、青岛7家;AA+和AA城投企业分别为93家和138家。

(2)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2022年,山东省整体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所下降,青岛市及济南市净融资规模较大。2023年1-10月,多地市新发行债券规模超过上年全年。

2022年,山东省共有152家城投企业发行债券,发行数量合计415只,规模为3192.54亿元,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德州市、东营市、德州市、聊城市和青岛市下降幅度较大。青岛市发债城投企业发债规模最大,占全省的28.45%。2023年1-10月,青岛市、济南市、潍坊市、菏泽市等大多数地级市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上年全年规模。但潍坊市、威海市净融资额下降明显,聊城市净融资额由正转负。

(3)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山东省大部分地级市的“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超过200%,其中青岛市、济南市和威海市指标表现较高。

经济信息参考-第37期(图3)

5.小结

2023年1-9月,山东省地方债发行规模同比大幅增长,且发行进度有所提前。新发行地方债以新增专项债为主,且中长期债券占比明显上升。从项目收益专项债情况看,山东省项目收益专项债加快扩容,存量投向以基建领域为主,对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

总体来看,地方财政收入仍然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总体来看,山东省财政实力较强,负债率和债务率均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来应有效配置资金投向,合理安排期限结构,并充分发挥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撬动作用,尤其是在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引入社会资本,减轻财政压力;此外,持续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用好地方债务限额,丰富资金投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地方债聚力增效功能。

针对拓宽专项债券投资范围、进一步释放专项债券带动投资效应,建议调整、优化专项债资金投向,重点发掘专项债券在城市更新、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潜力。此外,在保证稳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地方政府的申报时限要求,避免各地为完成发行任务而盲目申报,影响专项债券效能发挥。(来源:中建政研智库、联合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