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参考-第18期

发布日期:2023.03.10 浏览量:

经济信息参考


编辑:张国秀        战略投资中心     2023年3月10

(第 18 期)

目 录


一、政策动向

1.中共中央政治局: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2.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3.工信部: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4.央行、银保监会: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

5.金融监管体系迎来重磅调整

二、产业咨讯

1.住建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

2.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3.商务部:出台新政策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4.发改委:要把工业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5.积极推动新康养事业和新康养产业发展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召开工业经济工作推进会议

2.市中区召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

四、他山之石

新的发展时期,国企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专题解读

深度解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资国企改革重点内容

一、政策动向

1.中共中央政治局: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参加了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李强表示: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要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更好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统筹做好风险防范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来源:新华网)

2.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会议强调: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在效率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国资国企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抓紧抓细,务求取得工作实效。要突出效益效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聚焦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有针对性地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突出创新驱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来源:国资委网站)

3.工信部: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3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信部将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光伏在工业、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氢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来源:工信部网站)

4.央行、银保监会: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

2月24日,央行、银保监会就《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住房租赁企业经营自有产权长期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 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物业评估价值的80%,可用于置换物业前期开发建设贷款。住房租赁企业依法合规改造工业厂房、商业办公用房、城中村等形成的非自有产权租赁住房,经营性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 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贷款期限内应收租金总额的70%(来源:央行网站)

5.金融监管体系迎来重磅调整

3月7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中,金融监管体系迎来重磅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加强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谈了四点认识:一是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有利于加强监管,提高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改革方案落实中要稳妥。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源:央行网站)

二、产业咨讯

1.住建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充满信

3月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第一,从市场供给和需求看,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防控政策也做了优化和调整,可以说对房地产供需两端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供给方面,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可以顺利进场,很多住房项目复工率都大大提高;需求方面,现在售楼处看房量也在大幅提升,成交量也有明显的改善。第二,从市场预期看,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的销售,一手和二手房都结束了13个月的负增长。虽然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有涨有跌,但总的看价格是平稳的。同时,保交楼的工作在扎实推进,有力地保障了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房企的合理性融资也得到了改善,市场主体信心正在恢复。第三,从政策落实情况来看,购买首套住房的大力支持政策、购买二套住房的合理支持政策已经出台,正在落实见效。(来源:东方财富网)

2.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3月6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增强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瞄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做好重要能源资源产品保供稳价,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助力民生保障,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惠及人民。(来源:国资委网站)

3.商务部:出台新政策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消费有“四大金刚”:汽车、家电、家居、餐饮,汽车占消费的四分之一,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去年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大提高。今年将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积极出台新政策措施,比如指导地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优化充电等使用环境,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比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更复杂的,比如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如何完善,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加大力度,稳步推进。我们还将扩大二手车的流通,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发消费活力。(来源:商务部网站)

4.发改委:要把工业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月25日,为准确研判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扎实做好全年产业发展工作,发改委召开部分重点省份工业稳增长座谈会。会议指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把工业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工业经济监测分析,加快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开局,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为稳定经济大盘打下坚实基础。(来源:发改委网站)

5.积极推动新康养事业和新康养产业发展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新康养产业的发展成效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年的工作重点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推动构建更加积极向上的新康养生态;推动行业自身规范化、精细化、健康化长远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新康养事业和新康养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来源:新华社)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召开工业经济工作推进会议

2月28日上午,我区工业经济工作推进会议在济南大厦15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责任担当,认清形势,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把总体要求落实到工业经济各领域、全过程。要明确目标责任,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围绕工业经济等各项指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质效导向,创新机制,深挖潜力,扩大增量,千方百计抓好工业经济发展。要培育发展优势,打造稳定经营环境,把稳产达效、项目投资、技改投资、供需对接、企业管理这“五抓”工作做实、做细,精准服务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为完成全区GDP目标做出积极努力。(来源:市中头条)

2.市中区召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

3月1日上午,我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一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强调:各单位要按照“深化落实年”“提速增效年”有关要求,抢抓机遇、强化落实,全面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服务保障。要抓住重点、抓牢核心、抓好关键,强化思维转换、运用科学方法、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快速、及时地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疑难问题,助力开创活力品质强区建设新局面。(来源:市中头条)

四、他山之石

新的发展时期国企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日益增多的困难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改革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无疑极为重要。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独一无二的技能集合体,具有价值性、延展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让企业在市场中变得独一无二,是企业穿越经济周期、保持持续发展的基石。

国企数量多、类型多元,不存在普适性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模式。因此,应该一企一策,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分类改革、分类推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的针对性。

从国企分类角度说,国务院国资委将国企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公益类三类国企,各地方国资委结合当地国企国资改革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如上海市国资委将国企分为市场竞争类、金融服务类、功能保障类三类。

不同功能定位的国企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按功能定位生搬硬套。对于国企来说,想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顶层设计、路径规划、实施管理等非常关键,但从整体上说把握三个关系更为关键: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的关系、业务经营与资本运作的关系、市场化与法治化的关系。

一、双模并举: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

所谓内涵式增长,是指国企立足于现有资源、业务、队伍等,在提高经营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不断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和经营价值。

所谓外延式发展,是指国企对外整合资源,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取新的业务、资源、资本等,实现自身的规模增长与业务领域拓展。

对于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来说,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各有价值。国企要面对新发展形势灵活组合运用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的模式,绝不要偏废,不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错失发展机遇。

国企要坚持内涵式增长模式,着力提高以下四点。一是要优化业务组合,做强做优做大主业,以战略和经营计划牵引业务发展。二是将子公司、项目部、事业部作为独立利润中心推动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三是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授权经营机制落地、优化,建立权责利一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四是要积极运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混促改”,在实现资本融合的基础上推动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国企必须要敢于、善于利用外延式发展模式加快自身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为此,国企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有研究能力,要跟踪、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发展态势,寻找优质并购的标的公司、标的资产等。二是要有产业链思维,在自身主业所处的产业链上寻找机会、补齐短板、加快布局。三是要有专业并购队伍,要培养、引入高素质的并购人员,按照市场化方式操作并购业务。四是要强化并购整合能力,强化并购后的战略、业务、组织、队伍、管理等整合。

二、双轮驱动:业务经营与资本经营

所谓业务经营,也就是产品或服务经营,是指国企通过组合自身的资源、要素对拥有的业务进行经营,从而达到经营目标、获得经营成果的方式,其最终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业务经营需要国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不断推出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所谓资本经营,也就是资本运作,是指国企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目标,对自身拥有的一切资本进行价值化、证券化,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股份回购、资产重组、破产重整、债转股等各种资本手段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获得资本经营收益的方式,其最终体现在资本增值上,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不良投资比率、固定资产比率等。

业务经营和资本经营具有明显的区别。但对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来说,业务经营和资本经营缺一不可。国企应该坚持产融结合的模式,以业务经营为本,以资本经营为工具,共同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业务经营应该不断升级到产业经营的层面。对于国企来说,业务经营要严守主业经营的原则,不能盲目多元化、不能粗放式经营,要精细化、集约化经营,这样的业务经营才足以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才能让国企在竞争中处于较好的地位。

国企要坚持以业务经营为本,就要心无旁骛做主业,着重坚持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好业务布局,强化主业的掌控力和竞争力,推动退出不具有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两非”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二是要推行精细化管理,严格经营计划管理,强化预算的刚性管理,加强降本节支、提质增效、深入挖掘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潜力。三是要抓好供应链、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等的内部价值链管理,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资本经营一方面要为国企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本支持,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经营要关注国企发展的资本风险,严控债务风险,提高国有资本的抗风险能力。

国企要坚持以资本经营为器,就要善于利用资本经营为企业发展服务,着重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制定资本战略,将融资、投资、资本证券化等资本运作纳入国企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中。二是要积极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综合考虑融资金额、周期、成本及风险,严防债务危机。三是要提高投资专业化水平,推动市场化融资模式创新。四是要借力资本市场,积极推动资本证券化工作,通过IPO上市、借壳上市、收购、参股拟上市公司等手段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投资价值,实现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均衡。

三、双化引领:市场化经营与法治化

所谓市场化,就是尊重国企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国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化公司治理、健全授权经营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所谓法治化,是指推进国资国企法治建设,持续深化依法监督、依法治企,为推动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对于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来说,市场化是方向,法治化是根本保障,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一方面,国企要坚持市场化,不断优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企治理效能、管理效能,提高经营产出。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与内部日益复杂的内部环境,以法治化防范重大风险,确保国企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建立是关键。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这能为国企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国企具有市场化的效率和活力,推动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企要推动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着重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全面推动公司治理体系优化,持之以恒抓落实。二是要创新组织模式,根据战略要求和业务差异,创新运用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各种组织模式,提高组织对业务的适配度,并抓好三定,严控规模,提高效率。三是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为核心,重塑国企发展的动力压力机制。四是要以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为核心,大力推动内部竞聘、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队伍。

国企要加强依法治企,推动国企法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投资、融资、项目建设、采购等各个重要领域的监督,严控企业经营风险,确保国企持续、稳定发展。国企要推动法治化建设,着重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国企制度建设,全面完善优化公司章程、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检查力度,强化刚性约束。二是要落实国企法治建设要求,全面强化合规管理,切实发挥法治工作对企业决策及预防风险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加强国企法治工作与企业融资、投资、项目建设、重要管理工作等各环节的全流程融入,强化法治支撑保障作用。(来源:昊朴咨询)

五、专题解读

深度解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资国企改革重点内容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企业改革发展部分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和党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遵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这是经历了40多年改革所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只有坚定落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不改、道路不变。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

“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是一个整体,国有与民营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主体。不能简单地认为“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实现了“国民共进”。

二、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持续探索创新,推进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加快形成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国资监管新模式。

三、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党委真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在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方面发挥作用;‍‍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做到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

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国有企业党委在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研究的重大事项,可归纳为三类权利:决定权,主要是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党委研究决定,董事会经理层履行法定程序;建议权,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党委研究讨论后提出建议,有关治理主体按规定程序依法决策;监督权,企业重大决策违反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公众和职工权益,党委及时提出明确意见,如得不到纠正,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反映,这是为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设定的监督纠错机制。企业应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明确党委履职行权的规则程序,确保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落实董事会职权。主要包括公司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权、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权等6项职权。有效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要按照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责定位,准确把握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按程序进行表决决策,提前听取股东意见后再由董事会进行表决。探索落实董事会用人权、分配权、财务权、投资权、经营权、规划权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既全面领会贯彻党的政治主张,又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既全面落实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主体责任,又有效发挥防范风险的关键作用,着力推进规范运作,强化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实施政策宣贯、工作指导和决策信息支持等支撑服务,促进董事会高质量运行。

有效发挥经理层执行作用。要按照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职责任务,准确理解执行落实董事会授权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工作,提请聘任副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健全经理层执行落实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既全面执行落实董事会经营决策事项,又采取措施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既依法依规行使职责授权,又依法依规行使权力接受监督,在有效权力范围内扩大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定期开展行权评估和报告行权情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四、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

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

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2021年,中央企业围绕产业链卡点堵点明确近460个强链补链投资项目,合计完成投资约9300亿元。

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既定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增值234.1亿元,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压减”工作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压减44%,管理层级大多数控制在四级(含)以内。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1500万户“三供一业”分离,1900个教育机构、2525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摆在国有经济“五力”的首要位置。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指的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同种资源或同一市场的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包括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实践、学习与创新、市场与营销等指标。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比较要按照行业或领域来进行分类。特别将国有企业同世界领先的企业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之处。

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考核指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要求。一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主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了国资委履行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法定职责,体现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中央企业资本回报质量的要求,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导向,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加快“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净资产创利能力和收益水平。二是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营业现金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结合,实现了财务三张主表的紧密耦合,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损益表观与现金流量表观的统一融合。考核营业现金比率主要是为了体现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关注账面利润基础上,更加关注现金流的安全,更加关注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三是继续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从近年监管实践看,国资委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考核很好地约束了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因此要继续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约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几年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抓手,需要继续坚持并加大投入强度。下一步将加大对研发经费投入效果的后评价和考核,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反映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贡献,部分中央企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通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

六、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对不同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根据功能界定和分类结果,按照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公益类业务的领域等推进分类核算,做好分类考核。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通过分类改革,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管理。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明确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殊义务,遵照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规则接受非商业援助的例外豁免。对具有双重任务属性的特定功能企业要将其承担的公共属性和商业行为进行分离,仅对满足公共需求的非商业活动成本给予补偿,使其符合CPTPP等国际规则相关约定。

七、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下一代通信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基础前沿成果,发布推广一批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重大攻关成果。推动能源、交通、建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国产化示范应用工程。

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指引,推动中央企业2023年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布局比重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中央企业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6%以上。

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煤炭与火电、冶金与机械、商贸与航运等上下游行业协同,推动通信、航空运输、建筑等企业加强行业内部协同,提升行业价值。

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4家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来源:大国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