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参考-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01.06 浏览量:

经济信息参考


(第15期)

编辑:张国秀 审核:王永男 战略投资中心  2023年1月6日

目录


一、政策动向

1.证监会: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2.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3.国资委: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4.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5.人民银行: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二、产业咨讯

1.国家支持探索房地产市场新的发展模式

2.深交所:2023年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

3.国家能源局:2023年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4.我国在氢能、储能等技术领域专利实现快速增长

5.2025年济南在全省经济首位度将达16%

三、市中动态

1.2023年市中区将全力推进生态市中建设

2.市中区召开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议

四、他山之石

扩大内需战略下,城投公司的战略如何重塑?

五、专题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国企改革的要求及解读

一、政策动向

1.证监会: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12月21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证监会指出,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抓好资本市场各项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助力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实施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工具,更好推进央地合作增信共同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落实好已出台的房企股权融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已上市房企,允许房地产和建筑等密切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实施涉房重组。加快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板块。(来源:中国证券网)

2.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12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20年下降14.5%、20.5%,为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来源:山东省政府网站)

3.国资委: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12月19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贡献。会议强调要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源:证券日报网)

4.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动态调整,有利于支持城市政府科学评估当地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人民银行: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1月4日,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23年要精准有力地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具体来看,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是金融重点支持方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产业咨讯

1.国家支持探索房地产市场新的发展模式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提出,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来源:国务院网站)

2.深交所:2023年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

12月30日,深交所发布2023年新年致辞,提前剧透明年重点改革任务。其中,深交所将助力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大力推进REITs市场扩规模、拓范围,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投资模式加速形成。推动监管服务与稳增长、扩内需等政策取向相协同,股债并举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大力发挥基础设施REITs盘活存量扩大投资作用。坚持以稳的基调防风险保运行,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实施,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来源:上海证券报)

3.国家能源局:2023年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12月30日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谋划出台重大政策,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要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油气增产增供,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要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风电太阳能发电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来源:国家能源局)

4.我国在氢能、储能等技术领域专利实现快速增长

12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在举行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在氢能、储能等技术领域专利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至2021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氢能领域专利授权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0.5%,并在储能技术、节电技术、节油技术领域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其中,中国对全球氢能和节电技术专利授权量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3/4,中国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来源: 中国证券网

5.2025年济南在全省经济首位度将达16%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根据计划,山东将支持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塑优“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构筑联通东北亚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支点。到2025年,济南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聚焦大桥启动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绿色低碳转型、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成形起势,支持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引领项目优先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布局。(来源:齐鲁网)

三、市中动态

1.2023年市中区将全力推进生态市中建设

1月5日上午,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市中区区长鞠正江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市中区将加快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市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充分彰显活力品质强区的生态价值。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工业智能化、轻型化、集约化发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淘汰山东水泥厂、卧虎山建材厂落后产能,加速推进大学科技园低碳建筑和绿色校园分布式光伏试点工程。扎实开展“无废企业”“无废社区““无废楼宇”创建行动,大力实施清洁取暖工程,积极探索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启动区生活固废转运中心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面拉开绿色发展新框架。

大力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细化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加大主次干道、“三高”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加装电梯、公厕改造、雨污分流、夜景亮化、节能改造,强化门头牌扁、空中飞线、垃圾分类等专项治理,实施建筑立面、户外广告、城市家具“一体化”保洁。积极开展二环南路公园轴建设,打造城市绿道6.6公里,建设山体公园、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古树公园8处,努力营造推门见绿、移步入园、山城共融的高品质城区环境。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污染源头防控、联防联控,全面加强工业废气、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渣土车遗撒等管控治理。启动陡沟河、大涧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深化水污染精准防控,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土壤污染防控修复,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快推进小岭、瓦峪等5处山体修复治理,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省会“靓丽窗口”。(来源:齐鲁晚报)

2.市中区召开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议

12月21日下午,市中区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议召开,分部门听取全区各行业领域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明年工作打算,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千方百计抓企业,做强产业生态、拉长产业链、挖掘关联企业,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要千方百计抓项目,优化项目类型结构,实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入库一批、实施一批。要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一起抓,细化招商引资任务清单,压实各级招商引资责任。要千方百计抓要素保障,抓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发挥财政对金融的引导性作用。要千方百计推动城市更新,加快片区开发,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要千方百计形成经济发展合力,强化“一盘棋”抓经济工作运行机制。要千方百计守牢一排底线,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食药安全等工作,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来源:齐鲁网)

四、他山之石

扩大内需战略下,城投公司的战略如何重塑?

近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纲要》对我国所有企业都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城投公司来说尤其如此。《纲要》为城投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调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对于城投公司尤其是区县城投公司来说,如何把握《纲要》的方向和精髓,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这是决定自己有没有未来的关键所在。

1.战略定位

城投公司要有战略格局,城投公司绝不能仅满足于自身经济效益和各项目标的实现,要看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建立区域国资国企发展一盘棋的战略格局至关重要。对于只有一家城投公司的区域来说,这家城投公司承载着全部区域国资国企的战略目标。对于有两家及以上城投类公司的区域来说,每家承担着专业领域的战略目标,需要国资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明确定位、统一目标、做好协同。

但无论如何,从《纲要》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城投公司绝不能只围绕着城市转,“城市开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这些职能固然重要,但从区域发展大局上来说,城投公司是要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这才是未来城投公司的战略定位。

很显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城投公司必须要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方面成为推动者。

《纲要》指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让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城乡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安全标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从城市投资开发向运营服务转型。

城镇化建设领域对于城投公司是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传统上也是城投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来源、收入来源、利润来源,更是城投公司投融资的主要方向。在传统上,城投公司存在着重开发轻运营的倾向,更多的是规模扩张,在市政运营、公共服务上存在较多业务和能力短板。

未来,投资建设的领域更多向市政基础设施和新基建领域倾斜,要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上下功夫。《纲要》指出:推进城市设施规划建设和城市更新。加强市政水、电、气、路、热、信等体系化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补齐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完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改造,加强城市安全监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未来,区县是城镇化的重点之一,区县城投公司的责任更为重大。《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市场主体。

城投公司要在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上发挥战略作用,积极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市场主体,在乡村振兴工作上成为重要的推动者、保障力量。

城投公司要在完善乡村市场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彰显国资国企的保障作用。《纲要》指出:完善乡村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站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网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完善农村电商配套服务,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引导县域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满足县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费需求。持续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同时,城投公司要发挥自身的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纲要》指出:丰富乡村经济形态。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文化等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职业吸引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业务布局

对于城投公司来说,战略定位是根本,业务布局则是关键。通过主营业务的规划和业务的优化及前瞻布局,城投公司能充分把握时代赋予的巨大发展空间,顺势而为,获得快速的发展。

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城投公司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布局和优化创新商业模式:

第一,交通领域。未来城投公司一定要加快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布局和整合,成为城市新型交通基础设施供应商。《纲要》指出: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

第二,房地产领域。未来房地产仍然是城投公司可以布局的业务板块,城投公司要成为区域房地产的积极参与者与稳大盘的基础力量。一方面,城投公司要积极承担责任,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上发挥战略作用。另一方面,城投公司要积极转型,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

《纲要》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第三,文旅医养领域。当地政府应成立专业的文旅医养公司或推动城投公司设立文旅医养板块。《纲要》指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同时,要加强医养领域的探索和布局。《纲要》指出: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

第四,文化教育与人才服务。城投公司应积极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结合区域情况介入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纲要》指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二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纲要》指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职业吸引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3.投资结构和体制

投资显然是城投公司的重头戏。《纲要》也明确指明了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的主要举措以及投资体制机制改革的要点。

对于城投公司来说,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两个方向。显然,融资是很难的、资金是稀缺的,必须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在投资结构优化上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对城投公司来说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立足于制造业发展,坚决贯彻地方政府的要求,在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设备融资租赁等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制造业的发展,整合自身的资源要素向区域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二是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通过股权直投或产业基金等方面,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技术及人才等高端要素向制造业聚集,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竞争力。

《纲要》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

第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投资。城投公司要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投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引入优秀合作伙伴,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运营水平,成为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商。

《纲要》指出:统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布局建设,优化国家层面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支撑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优化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商贸物流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推动食品产销供的冷链全覆盖。

第三,全面加强生态环保设施投资。城投公司在城乡生态环保领域要起到战略支撑作用,积极介入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的投资建设,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区域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同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纲要》指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建设促进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环保设施。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的保障。对于投融资体制改革来说,城投公司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实现各类资本的融合发展。《纲要》指出: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第二,完善投资管理模式,提高投资管理水平。《纲要》指出,要协同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有序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等投资审批创新经验,加强投资决策与规划和用地、环评的制度衔接。完善投资法规制度和执法机制,健全地方配套制度体系。加强投资项目特别是备案类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

第三,要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纲要》指出,要持续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补短板领域支持力度。有序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来源:昊朴咨询)

五、专题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国企改革的要求及解读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绘就了施工图。在国资国企方面,会议要求,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1.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衡量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新标准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衡量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新标准。下一步,现代企业制度将成为国有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改革的着力点。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截至目前,湖南、贵州、河北等地宣布基本完成三年行动任务,中国交建、国家能源集团等多家央企也在此前宣布完成了三年行动主体任务。

近日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指出,中央企业集中力量破解一系列制度性、程序性难题,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以确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全面升级。实现了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首次实现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总体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三大历史性突破。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日前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大力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国资国企发生了一系列战略性、转折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彭华岗说,国资监管机构和各级国有企业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下更大力气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实践者。

李锦表示,国资改革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进行深层转变,促进国有资本增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国企改革要提升内部生产和管理效率,完善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围绕人才的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进行制度设计与优化,营造有利于科研人才交流与成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提高改革效率,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关于下阶段的改革任务,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告诉记者,需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发力:一是想方设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加快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培育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三是将研发投入优势转变为创新产出优势,涌现更多优秀创新成果。

2.国有企业如何实现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增强国有企业经济竞争力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国有经济的“主角”身份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提高竞争力。她认为,国有经济竞争力包括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实践、学习与创新、市场与营销等指标。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落实董事会职权,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周丽莎提出,国有企业实现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推动国有企业减轻负担,卸下包袱,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落实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逐步理清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

三是深化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通过竞争性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引进市场竞争,吸引非公经济进入。

四是推进分类核算、分类考核。对不同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根据功能界定和分类结果,按照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公益类业务的领域等推进分类核算,做好分类考核。

五是进一步规范补偿机制。对标国际规则及惯例,修订完善补贴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对国有企业不实行基于所有制的补贴,而是建立科学合理、稳定可靠、公开透明的企业公共服务支出补偿机制。

3.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

12月15-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国资国资改革也有专门的部署,主要体现在“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部分,具体表述如下:

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另外,会议还提到,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针对上述提法,结合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实践,国资国企改革专家吴刚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解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二十大报告,还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在提到国企改革发展的时候,都将之与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放在一起阐述,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需要共同发展,不可偏废。

“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得比较多,落实的也比较好;但是,发展非公经济这块争议比较多,现实中民营企业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近些年来社会舆论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越来越不利,尤其是网络上一直有一股歪风,否定国企改革,丑化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诋毁民营企业家,鼓吹“一大二公”,混淆视听,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此外,正规媒体上也不时冒出一些否定和打压民营经济的文章,杀气腾腾,并且被其他官媒大量转载,让民营企业家误以为这是官方在“试探”市场反应。既然这次会议毫不忌讳地提出要亮明态度,吴刚梁希望,今后如果再次出现类似言论,有关部门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而不是抱着“宁左勿右”的态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解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的有效途径。这次会议也提出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因此吴刚梁预计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联合投资,仍然是2023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二是坚持分类改革。大家都说,国有企业要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但是国企的多重目标纠缠在一起,搞得企业不像企业,政府组织不像政府组织,没法进行合理地考核与评价。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事实上,并不是全部的国有企业都要同时履行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各个企业各有侧重。

目前,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功能界定与分类,比如央企被划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与公益类。商业一类偏重经济责任,其他两类偏重于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各地方国企遵循这个思路,也搞了类似的分类。在分类改革方面,商业一类国企积极推进混改;商业二类是“稳妥”推进,同时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另外,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等方面,也是根据国企类型来分类实施的。

但是,除了分类改革,国有企业还存在分类考核与分类监管的问题。目前改革的一个难点是,一家国有企业同时从事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存在交叉补贴、补贴不到位、补贴不规范等问题,这次会议提出“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吴刚梁认为,当前关键要做好分类核算,规范补贴方式。

三是完善和强化公司治理。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主要是体现在公司治理机制上,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当前改革重点主要放在党组织、董事会与经理层三个治理主体上。国有企业已经把党组织作为法定的治理机构之一,并设置了“前置程序”;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过半数;经理层进行了任期制契约化改革,部分国有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

这次会议直接强调“公司治理”,又是为什么呢?吴刚梁认为,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设计与建设已经差不多到位了,所以2023年的重点任务是确保它们能够有效运行。当前有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授权放权,包括出资人对董事会的授权放权,还有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放权,否则这些治理机构将“形同虚设”;二是要理顺好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三者之间关系,明确权责边界。这是从横向角度讨论公司治理。从纵向看,公司治理还涉及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集团管控问题。总体要求是,集团公司原则上不再直接干预子企业的经营管理事项,要依托子企业公司治理、通过派出董事表达股东意志,支持子企业董事会依法依规行权履职,维护子企业自主经营权。另外,对于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探索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差异化管控方式。

四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不是原先那种政企不分、吃大锅饭的形象,其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二十大报告和这次会议都提出要“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吴刚梁认为,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充分激发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发力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提出,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破局。据国资委透露,2021年,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率超过了90%;5600多户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了中长期激励,激励人数超过45万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普遍推行。

但是,三项制度是针对“人”的改革,直接触及最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国企改革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改革措施往往流于形式。比如,在任期制契约化改革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虽然大家都签署了“两书一协议”,但是,任务目标不合理,薪酬水平也没有什么变化,更没打算刚性兑现。这次会议提出“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吴刚梁认为,今后改革重点是要严格兑现相关措施,实现管理岗位“能上能下”,管理人员薪酬“能多能少”。

吴刚梁指出,经济工作会议是一年一度的会议,不可能像二十大报告那样说得那么长远,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今年年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就要圆满收官了,但并不意味着国企改革就全部结束了,相反,正如国资委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展新一轮国资国资专项改革”。毫无疑问,分类改革、强化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这3各方面,将会纳入2023年国企改革重点任务。(来源:第一财经、中证网、大国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