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参考-第11期

发布日期:2022.10.22 浏览量:

经济信息参考


编辑:王永男        战略投资中心     2022年10月22

(第 11 期)

目 录

一、政策动向

1.财政部: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2.国资委发文11月底前完成减租工作

3.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办法》

4.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5.山东省明确未来5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

二、产业咨讯

1.银保监会: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2.三部门集体约谈部分光伏企业及行业机构

3.济南市出台措施加快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4.济南市 1-9 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出炉

5.济南市商用车促消费政策将延续到年底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印发《济南市市中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2.市中区召开财政融资专题会议

四、他山之石

从区县城投公司头部企业半年报看区县城投的变化

五、专题解读

精学二十大报告,把握企业的10大机遇


一、政策动向

1.财政部: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

近日,财政部网站公开发布了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 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 号)。通知明 确指出: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轮地方财政收入出现收入下降和开支紧张以后,刚刚兴起的地方政府部门通过隶属国企拿地以此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行为被紧急叫停;地方事业单位举债继续受到严格管控,并明确禁止新增各类政府隐性债务。(来源:财政部网站)

2.国资委发文11月底前完成减租工作

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减免工作的通知》,就切实将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减免到位做出详细安排。《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在11月底前全面完成普遍减免3个月租金的任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出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后2个月内完成补充减免3个月租金任务,并于2022年12月10日前向国务院国 资委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报送减租工作总结。《通知》明确,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加快推进减租工作,切实减轻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负担。(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3.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办法》

10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6号令《企业集团财务办法》共七章六十二条。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一是调整准入标准和扩大对外开放。《办法》修订从申请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要求等方面提高了财务公司设立门槛,重申严格准入、优中选优的监管导向,引导企业集团理性申设财务公司。明确外资跨国集团可直接发起设立外资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落实对外开放政策要求。

二是优化业务范围和实施分级监管。《办法》优化财务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其主责主业,专注服务集团内部,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同时,区分财务公司对内基础业务和对外专项业务,实施业务分级监管,给予市场主体正向激励,引导经营状况较好的财务公司改进金融服务质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增设监管指标和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充分汲取近年来一些财务公司风险教训,《办法》优化和增加财务公司承兑汇票、集团外负债、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引导财务公司储备足够的流动性资产, 严格控制对外业务总额,加强对财务公司对外业务风险的监测、识别和预警。

四是加强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监管。《办法》增加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监管要求,明确股东、实际控制人和集团不得干预财务公司业务经营,加强具有财务公司特色的公司治理建设,提升财务公司法人独立性。

五是完善风险处置和退出机制。《办法》增加财务公司终止及制定恢复处置计划相关内容,明确财务公司破产的前置审批规定,以及避免破产重整期财务公司风险扩散外溢的相关监管措施。(来源:银保监会网站)

 4.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制定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链碳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相关标准组织体系,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修订一批常规能源生产转化和输送利用能效相关标准,提升标准要求和水平。(来源:国家能源局网站)

 5.山东省明确未来5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

10月14日,山东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表示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55%以上、达到5.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翻番。《措施》提出创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 新模式,力争建成“产业大脑”50个以上,在高端装备6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晨星工厂”,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向智能化转变。“产业大脑”,是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治理和创新服务基础设施,是推动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底层支撑系统,重点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建设,通过数据协同、数据赋能,推动生产方式、产业形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重构。(来源:凤凰网)

 二、产业咨讯

 1.银保监会: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银保监会日前在回复网友留言时指出,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银保监会组织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规范,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实际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还款额不超过还款能力,防止诱导借款人过度举债。(来源:新浪财经)

2.三部门集体约谈部分光伏企业及行业机构

为促进光伏产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近期集体约谈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对相关单位提出工作要求:一是要着眼大局和长远利益,坚持上下游合作共赢,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切实加强企业自律,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不搞囤积居奇、借机炒作 等哄抬价格行为;三是要统筹推进光伏存量项目建设,合理释放已建产能,适度加快在建合规项目建设步伐,同时对后续新建产能大 规模投产要提前研判、防范风险。下一步,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强化监督管理,针对行业出现的哄抬价格、垄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强查处、严厉打击。(来源:光明网)

3.济南市出台措施加快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11日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市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共五个部分17条:一是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通过支持产品研发创新、支持中药传承与创新、支持企业加 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机构)开展资质认证四个方面的细化奖励政策,进一步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增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二是支持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通过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支持上市许可持有人(注册人)委托生产、支持产品推广应用四个方面的政策举措,着力打通生物医药生产、应用等关键环节的堵点、痛点,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科技转化能力和产医融合发展水平。三是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包括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等3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水平,争创省级、国家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提升审核审验服务、中医药服务、研发外包服务三个能力,在注册服务、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合作研发、课题资助等方面强化了政策支持举措。五是保障措施。围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才支撑、统筹资金支持方面明确了工作措施。(来源:济南市工信局网站)

4.济南市1-9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出炉

10月18日,济南市房地产业协会发布济南市1-9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前三季度,济南市房地产市场整体运行呈现平稳回落状态。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14.88万套,其中住宅网签5.46万套,均价13966.63元/㎡,同比上涨3.56%,住宅去化周期为14.2个月。据介绍,11月中旬,济南市房地产业协会拟举办2022年线下房展会,助力济南楼市销售。(来源:济南日报)

 5.济南市商用车促消费政策将延续到年底

今年6月,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济南市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定实施细则,落实《山东省促进商用汽车消费若干措施》。根据这一细则,政策执行期间,在济南市内购买商用汽车可享受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汽车消费补贴。根据省商务厅等七部门《关于继续实施促进消费政策的通知》(鲁商发〔2022〕8 号)要求,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再征集一批在济南注册的一级商用车经销商名单。有意参加活动的商用车经销商可于10月27日17时前自行通过 区县(功能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名参与。经销商名单经区县(功能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一步核实汇总后向社会公布。(来源:济南日报)

 三、市中动态

 1.市中区印发《济南市市中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10月10日,济南市市中区印发《济南市市中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围绕济南中央活力区、济南中央商埠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市级战略,建设科创金融服务基地,完善科创金融组织体系,结合科创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融资特点和需求,创新建立多层次、差异化、场景化科创金融供给服务模式,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更多科创上市企业、领军骨干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为构建市中区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贡献金融力量。

 2.市中区召开财政融资专题会议

10月19日下午,区财政融资专题会议在济南大厦召开,听取融资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区委书记刘科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财政统筹作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基金和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利用地方政府债券等财政工具,联合部门做好项目策划包装、盘活资源资产,有力有序做好融资、筹资、支出和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工作,努力吸引社会资本资源,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他山之石

 从区县城投公司头部企业半年报看区县城投的变化

2022 年上半年,受疫情反复和“留抵退税”政策影响以及地产行业持续疲软,财政收支缺口加大。除外部环境影响外,区县城投公司普遍自身起步较晚,且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产规模小、融资能力较弱、业务发展单一等。在此背景下,区县城投公司今年上半年财务表现如何,和上年度相比出现了哪些差异和变化?截至2022年9月末,已发债城投公司陆续披露的2022年半年度财务报表,结合地区和信用评级两个维度对区县城投公司的资产、经营及获现、有息债务等三大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一)90 家区县城投公司总体概况

本文以2022全国区县城投排行榜榜单内总资产规模前100名的区县城投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将截至发文之日,收录到的90家区 县城投公司的2022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分析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1.总资产

整体来看,区县城投公司2022年半年度总资产规模相较于上一年度呈扩张态势。较2021年度,有76家城投公司实现了资产规模正增长。其中最大涨幅为29.75%,为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的资产增加。另外有14家出现了资产规模负增长情况,其中最大跌幅为9.45%。

 2.经营及获现

1)营业收入。有48家区县城投公司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其中最大涨幅为159.39%,为杭州富阳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房产销售收入大幅增加。另外有42家出现了营业收入负增长情况,其中最大跌幅为64.06%,为房产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2)净利润。有43家区县城投公司实现了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最大涨幅为782%,为宁波市奉化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得益于总成本减少和投资收益增加。

3)收现比。有46家区县城投公司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其中最大涨幅为1193.63%。另外有44家出现了收现比负增长情况,其中最大跌幅为85%,表明较多区县城投公司存在回款滞后情况。

 3.有息债务

(1)总债务规模。较2021年度,有73家区县城投公司的总债务规模仍保持增长,其中最大涨幅为36.78%。另外17家总债务出现缩减情况,其中最大缩减幅度为15.20%,其余均在10%以内。

2)债务结构。90家区县城投公司2022年平均短期债务占比为26.31%,相较于2021年度平均短期债务占比(27.92%)有所下降。

我们用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倍数来衡量区县城投公司短期偿债压力,2022年半年度超1倍的共有29家,相较2021年度17家,增加12家。另外2022年平均倍数为0.91倍,高于2021年度的0.79倍。资本化比率,相较于2021年度,90家区县城投公司2022年半年度资本化比率无明显变化。

(二)90 家区县城投公司财务表现

 1.地区

1)分省份来看。榜单内区县城投公司数量较多的省份主要为江浙两地,合计70家,占比达77.78%,其次是四川、湖南、山东。本部分选取区县城投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短期债务占比、总资本化比率、货币资金短债比、收现比为主要财务指标,以对比榜单内各地区城投公司的财务表现。

2)债务结构方面。短期债务占比超30%的共有33家城投公司,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其中榜单内江苏有20家,浙江9家。

3)资本结构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我们筛选了榜单内总资本化比率超过50%的城投公司,共有61家,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两地,分别有31家和24家,合计占比达90.16%。

4)流动性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榜单内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超1倍的城投公司共有29家,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两地,分别有14家和11家,合计占比达86.21%。

5)收现比方面。对于城投公司而言,收现比是较能反映城投公司回款是否滞后的一项指标,比值越高表明回款较为及时,现金流也较为宽松。榜单内收现比超0.8的城投公司共有59家,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地。其中浙江、江苏较多,分别有26家和21家,合计占比达79.66%。

2.信用评级

在90家样本区县城投公司中,AAA城投公司数量为6家,占样本总量的6.67%,AA+城投公司数量为66家,占比为73.33%,AA城投公司数量为18家,占比为20%。

1)“两金”占比方面。城投公司主要从事基建和土地整理业务等,其项目结算和回款具体反映到城投公司报表科目上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简称“两金”),且(存货+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占比为城投公司资金积压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2年6月末,榜单内AAA城投公司两金占比低于30%的共3家,占总AAA城投公司数的50%;AA+城投公司两金占比低于30%的共11家,占总 AA+城投公司数的16.67%;AA城投公司的两金占比均高于30%。可以得出信用评级较高的城投公司资金积压程度较低。

2)债务结构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AAA城投公司短期债务占比低于30%的共5家,占榜单内AAA城投总数的83.33%;AA+城投公司短期债务占比低于30%的共39家,占榜单内AA+城投总数的59.09%;AA城投公司短期债务占比低于30%的共13家,占榜单内AA城投总数的72.22%。虽总资产规模均为前100,但不同评级的城投公司的短期债务比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3)流动性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AAA城投公司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超1倍的共1家,占榜单内城投总数的16.67%;AA+城投公司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超1倍的共20家,占榜单内AA+城投总数的30.30%;AA城投公司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超1倍的共8家,占榜单内AA城投总数的44.44%。相比AAA、AA+城投公司,AA城投公司超1倍的城投数占比较高。

4)收现比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AAA城投公司收现比超0.8倍的共4家,占AAA城投总数的66.67%;AA+城投公司收现比超0.8倍的共47家,占AA+城投总数的71.21%;AA城投公司收现比超0.8倍的共8家,占AA城投总数的44.44%。可以看出,评级较高的城投公司的收现能力较强。

(四)总结

通过对榜单内90家区县城投公司先前披露的2021、2022年半年度报告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整体来看,区县城投公司2022年上半年总资产规模相较于上一年度同期呈上升态势。但在2022年上半年期间,有较多区县的城投公司存在回款滞后情况;有息债务方面整体来看,总债务规模仍保持增长趋势,但相比2021年度,2022年上半年短期偿债压力有所下降。

第二,从区域看,由于今年以来大部分地区的财政缺口扩大, 土地市场低迷,土地出让收入也较大幅下滑,对于本身存在业务发展较为单一,经营性收入较少的区县城投公司来说,经营回款和偿债均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有较多的区县城投公司短期债务占比较高。流动性方面,样本内的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较好的区县城投公司主要分布在江浙两地。同样,收现比较高的区县城投公司也主要分布在江浙两地。

第三,从信用评级看,样本内的城投公司分为AAA、AA+和AA三个等级。从“两金”占比情况来看,AAA城投公司的资金积压程度较低,侧面反映出部分AAA城投公司的业务多元化属性及资金的运作能力相对较强。从短期债务占比来看,AAA城投公司短期偿债压力相对较小。从货币资金对短债的覆盖倍数来看,AA城投公司超1倍的城投数占比较高。从收现比来看,评级较高的城投公司的收现能力较强。(来源:现代咨询)

五、专题解读

精学二十大报告,把握企业的10大机遇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本文聚焦于二十大报告中对经济工作方面的部署做重点解读,旨在帮助企业家、投资者厘清政策方向,抓住未来确定性机遇。

(一)双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但从2008年全球“大衰退”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虽然疫情以来的近三年,在全球“大封锁”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回升至35%左右,但这并非长期趋势。

首先,当今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化逆流、地缘经济割裂所带来的全球产业链调整与重配、和平红利下降,将成为一大长期可能性。其次,从全球来看,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多是以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国。

中国作为拥有14多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的经济体,人均财富提升空间及内需释放潜力巨大,更应以我为主、主动作为,抢占发展先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政策面来看,自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

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要理解两个“不是”。第一,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使国内外两个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第二,双循环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环,“双循环”的基础是国内大循环,而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有普适性影响的关键点,背后蕴含着长期确定性机遇。2022 年 4 月 1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共有 5 个主要目标,分别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对外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强“免疫系统” ;对内来看,在《意见》全文中,“发展”与“加快”两词分别出现了 22 次,这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以及各产业长期发展的趋势,更体现出具体政策实现落地的急迫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相关制度完善,也将立破并举。

伴随着《意见》中各方向、各领域所细化的具体政策逐步落地。企业将迎来以下五大发展机遇:

机遇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中国经济内部的“小全球化”。

各地区将趋向于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企业需要围绕各区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做长期布局。

在实现大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强市场,使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动态均衡,这需要未来各个地区在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同时,围绕其比较优势产业实现“精耕细作”式的发展,区域产业优势将不断升级,而不是“贪大求洋”式的发展。

具有生产加工优势的地区将发挥其制造优势,实现更高质量的供给;具有消费潜力的地区将发挥其消费升级潜力,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动能。企业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自身所处的行业与所在区域已形成的优势产业是否长期匹配,其次,是否围绕区域优势产业进行市场布局。

机遇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有利于企业市场边界扩大,但区域品牌价值会不断下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使交易与制度性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市场边界扩大。但是,各地区过去所形成的价格保护机制将被逐步打破,行业集中度上行,头部品牌市场将会更广,区域性品牌企业需力争成为行业头部,不可“偏安一隅”。

机遇三: “线上数据”与“线下物流”迎来发展机遇。

“线上数据”与“线下物流”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首先要实现畅通无阻,所以会率先迎来发展。

机遇四: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使中高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并非市场一直以来所误解的出口市场将大幅减少。

以相对统一而非分割的区域市场参与全球贸易分工合作,将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全球定价权,中高端产品将具备更大的议价空间,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

机遇五:资本市场将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实现融资发展,提升投资者资产配置效率。

《意见》提出“强化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统筹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即在资产端帮助优秀的企业实现融资发展,在资金端使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注册制改革以来,资本市场正在加速补足核心功能的缺失,但当前资本市场依旧存在资本无序扩张等乱象。

统一的资本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也是关键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与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价值并列,只有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发展,各要素之间才能实现更加良性的“互动”。

此外,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可预计,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以及监管等方面的统一整合将会提速。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对于投资者而言,“由大向强”转变的资本市场也将大幅提升资产配置效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最早出现于 2015 年的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十九大报告中,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更是清晰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一条主线,从而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首先,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大重点。第一是供给侧,供给与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市场没有需求,供给便无法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创造新的供给;而没有供给,需求便得不到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所以,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便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式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供给侧与需求侧都面临问题,供给侧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便需要从供给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难题;从长期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需要在农业发展、绿色低碳等供给侧方面培育新增长动能。 此外,二十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对关键作用”,表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做好需求侧管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第二是结构性改革,当前经济发展中供给侧的问题,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从最初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深化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四个方面,一是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二是增强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逐步深入到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

对于企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宏大叙事,看清目标、厘清主线后便可抓住其中机遇。例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不断发力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助力创新型企业融资模式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实施了以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一批标志性、关键性重大改革,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市场长期存在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已经饱和”“基建投资回报率低,甚至难以覆盖投资成本,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的讨论。在2022年4月26日所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首先,关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已经饱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并同时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关于基建投资回报率已经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仅看经济效益,而要看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算综合帐。第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同时强调,“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机遇六(接上):对于企业而言,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重点方向与其所涉及的相关行业,不仅具备因“适度超前”的短期机遇,也具备因“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长期机遇。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明确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五大方向,其中既包括传统基建,也包括新基建,企业可围绕以下方向提前做战略布局。

第一,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水运设施网络)、能源(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油气管网)、水利(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等;

第二,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科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物流(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支线、通用和货运机场)等;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

第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城乡冷链物流设施、供水工程、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

第五,国家安全基础设施。要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四)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对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制胜法宝。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2年7月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人均GNI13205美元。

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传统资源、土地或廉价劳动力),向技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跨越。二战结束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

此外,在日趋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对于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科技创新已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从政策面来看,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八大主要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政策部署中,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中指出,未来创新驱动两大重点方面:

1. 创新驱动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2. 创新驱动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

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后的确定性机遇便在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

机遇七(接上):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是由产业数字化支撑,而产业数字化则是由企业数字化转型来实现。

此次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对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对于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如2022年工信部提出“在今年年底为不少于10万家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促进10万家中小企业业务上云,优化数字化改造环境”。“要完善制造业转型的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同时,通过联合金融机构,丰富数字化改造的金融产品,进一步降低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成本”等。

这些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支撑,更是摆在企业面前“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伴随着未来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深化,政策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还会不断加大。

机遇八: “专精特新”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

“专精特新”一词自2011年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首次提出以来,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构建包含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个层次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此次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共分四批次公示了92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近达成“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此外,还将培育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国家层面已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创新协同、品牌市场、企业转型、精准对接服务等6大方面推出多项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具体举措。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以认定奖励、资金补贴、资源倾斜等方式直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内龙头企业及专业化服务商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企业服务生态,通过研发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发展并不是难以落地的宏大叙事,“专精特新”早已是“指路明灯”。

(五)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需要经济长期实现绿色发展。

从政策面来看,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共同构成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等。

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在绿色发展中,由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组成的双碳目标尤其值得企业关注。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能源、气候环境问题。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广泛”“深远”“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3个关键词同时出现,是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第3次,前两次分别是改革开放与住宅商品化,可见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势必将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正在陆续出台,这也是双碳目标的“BP(商业计划书)”,其对各行业的影响,以及增量机遇将会具体细化。

对于企业而言,实现低碳绿色化发展,虽充满挑战,但也蕴涵了巨大的机遇。

机遇九(接上):企业的低碳绿色化转型不仅充满政策红利,也已成为实现长期价值化发展的“标尺”。

首先,近年来国家对企业低碳绿色化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于工业企业的支持尤为突出。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为全面提升工业能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深入挖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等。

支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绿色化改造可谓全方位无死角,其中每一项任务所细化的具体政策,不仅是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支撑,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未来政策面对企业低碳绿色化技改的支持会不断加大。

其次,当前政府正在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从今年开始,政府部门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评判企业生产经营是否合规,从而给予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此外,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政策面正在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

在政策的引导下,上下游产业合作方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衡量合作机会,资本市场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判断企业资本价值。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如果在同样产量下的能耗相同,你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低于他,那么你便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与融资机会。

机遇十:新兴产业迎来与“双碳”融合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其中每一项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的融合,都将创造千亿、乃至万亿的增量市场机遇。

以能源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就是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最好体现。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9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1.8%,较2021年9月的渗透率提升11个百分点,且未来仍会逐步提高。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可预计,将来会进一步提高到50%,甚至最终完全替代传统燃油车,这将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链创造万亿规模的增量市场机遇。

最后,二十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单独成章,体现在新发展阶段对“发展要安全”的重视度大幅提升。

报告指出“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等。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努力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守住自己生产经营安全的底线,实现长期价值化发展。(来源:正略咨询)